pg娛樂電子游戲 跑步機變“傷娃兇器”,這份健身器風險名單請收好
“跑步機本來是孩子爸爸買來健身的,沒想到竟然勒死了女兒的手指,真是太可怕了!”四川省達州市的一位媽媽心悸地說。
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觀念的提升,在健身房鍛煉已成為一種時尚。為了方便運動,許多人還選擇將健身器材直接搬回家。
熱愛運動本身就是一件好事,但如果你不小心,鍛煉的跑步機就會變成傷害孩子的“兇器”。
跑步機遇到麻煩
一天下午,7 歲的 Lili(化名)在家里和孩子們玩耍。Lili 通常在跑步機上鍛煉,因此她打開跑步機進行游戲并將其調(diào)整到最高跑步模式。突然,兩個孩子的蛋蛋掉在了跑步機的踏板下。麗麗急忙伸手去撿,左手瞬間被困在了跑步機軌道上,緊接著是麗麗撕心裂肺的哭聲。正在準備晚飯的奶奶趕到當?shù)蒯t(yī)院,把孩子趕到當?shù)蒯t(yī)院。
Lili 左手 4 根手指受傷,雖然 X 光片顯示沒有骨折,但皮膚傷口很深,可以看到肌腱和指骨,當?shù)蒯t(yī)院建議立即轉(zhuǎn)診到上級醫(yī)院治療。麗麗一家?guī)е⒆舆B夜趕到重慶醫(yī)科大學附屬兒童醫(yī)院。在該院區(qū)兩江院區(qū)燒傷整形外科,醫(yī)生立即為孩子進行了清創(chuàng)和抗感染治療。由于孩子的手指是較深的二度傷口,因此需要進行皮膚移植。
醫(yī)院燒傷整形外科副主任醫(yī)師袁欣剛說,很多家長看到孩子被跑步機勒死,都以為只是皮膚外傷,其實不是。跑步機勒死造成的傷口比看起來要嚴重得多。
跑步機高速運行時,加上崎嶇不平的跑道,跑步機勒死的皮膚傷口往往不流血,傷口底部蒼白,臨床判斷為較深的二度傷口,挫傷可深入皮膚,甚至累及肌肉和肌腱。傷口愈合后會留下疤痕。瘢痕攣縮可能會導(dǎo)致關(guān)節(jié)活動受限,并直接影響孩子的手部功能。
孩子被勒死后,很多家長只愿意在門診換藥,不愿意住院。這可能導(dǎo)致傷口發(fā)紅、腫脹和感染,或隨后出現(xiàn)疤痕攣縮,可能需要再次入院進行手術(shù)。傷口愈合不良不僅會留下疤痕,影響美觀,還可能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。一旦孩子受傷,家長應(yīng)立即將孩子送到專業(yè)醫(yī)院進行治療,并根據(jù)醫(yī)生的判斷采取適當?shù)闹委煛?/p>
安全可靠的頭部
“近年來,燒傷和整形外科看到越來越多的兒童被跑步機勒死,僅今年夏天,我們就看到了四名受傷的兒童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近三年來,該部門共接收了 50 多名被跑步機勒死的兒童,其中學齡前兒童占很大比例,受傷部位通常是上肢,其中手部最常見。袁欣剛說。
生活條件越來越好,各種健身器材正在慢慢走進大眾家庭,但如果不規(guī)范使用,不懂得規(guī)避風險,就會給大人小孩帶來傷害。使用健身器材時,首先要提高安全意識,避免幼兒接觸自行運行的健身器材;其次,孩子使用時必須采取保護措施,家長要注意監(jiān)督,安全地“燃燒”卡路里。
健身器材“風險清單”。
家長在家中或與孩子一起在社區(qū)使用健身器材時必須注意安全。以下是“健身器材和游樂設(shè)施的風險清單”,以提醒家長。
腰部轉(zhuǎn)動器很容易把孩子扔出去。年幼的孩子無法在轉(zhuǎn)盤上保持平衡,容易跌倒。喜歡玩手的大孩子,站在轉(zhuǎn)盤上轉(zhuǎn)圈,一不小心就會被甩出去。它可以輕如跌落到地上,也可以重如撞到腰部轉(zhuǎn)動器的支柱。大量使用本設(shè)備還可能對兒童的腰大肌造成損傷。
步行機 兒童使用時容易跌倒和砸碎。繞著走路機走得很快,慣性很大pg電子娛樂平臺,身體很容易失控。有些孩子喜歡朝同一個方向擺動雙腳,這會導(dǎo)致大腿根部、肩部拉傷或下背部扭傷。如果孩子從機器上跳下來,也會傷害他。
垂直秋千 這個設(shè)備相當于一個沒有安全措施的秋千,因為下端沒有扶手,孩子在玩耍時可能會秋千太高而摔倒。秋千板不斷晃動,很容易撞到已經(jīng)倒在地上的孩子pg網(wǎng)賭軟件下載,造成二次傷害。
腹板往往會卡在孩子的腳上。柵欄形成腹部肌肉板,柵欄之間的間隙很小,孩子喜歡攀爬和玩耍,但很容易踏入縫隙而被卡住,很容易造成腳部受傷。
單雙杠容易跌倒。無論是單杠還是雙杠,小朋友都喜歡攀爬,也喜歡倒掛在細桿上,玩耍、吃東西,一不小心就可能摔倒受傷。
拖拉機很容易撞到孩子。拖拉機頭重,繩子長,不夠高的孩子很容易被砸到頭。
秋千 孩子們喜歡在秋千上高高地秋千,但如果拿不住繩子,很容易被秋千甩出去摔到地上,來回搖晃的秋千也會撞到孩子的頭上。
滑梯 兒童在爭奪滑梯時容易跌倒和受傷。如果孩子在滑梯上玩耍時滑梯下面沒有墊子,孩子在滑下滑梯時可能會被堅硬的地面撞到。
蹺蹺板 在蹺蹺板上玩耍時,如果一個孩子突然起身離開,而另一個孩子沒有時間做出反應(yīng)pg電子娛樂平臺,他或她可能會從蹺蹺板上掉下來受傷。
文:重慶醫(yī)科大學附屬兒童醫(yī)院 袁如青
我要評論